蚕桑文化之攀枝花市盐边县
2024-08-29 来自: 成都市醉风彩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67
盐边:桑树变“摇钱树” 走出乡村振兴“新丝路”
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,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 切问题的前提。近年来,攀枝花市盐边县坚持“党 建+乡村振兴+蚕桑产业”,围绕“蚕桑”做好文章,下足“根、枝、叶、果”功夫,形成了“茧—丝—被”和“果—浆—销”“叶—食—游”的全产业链,用“一棵桑树”挑起县域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大梁,持续擦亮“中国果桑之乡”金字招牌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
强一产,用心培育夯“根基”。盐边县桑椹发展从低产量到高品质的转变,离不开党 的领导、科技创新、辐射带动、加大投入等有效措施,目前全县蚕桑种植面积达13万亩,生产区域涉及全县9个乡镇2.8万农户,亩产值达0.5万元至0.8万元,全年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约7亿元,盐边桑椹产业实现了辉煌蝶变。一是坚持党 建引领聚合力。充分发挥党 建引领作用,成立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,将党组织建强在蚕桑产业链上,创新“党支部+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模式,持续在优化政策扶持、提供技术支持、完善服务质效等方面做足文章,为盐边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。二是加大品种引育促突破。立足桑树生根能力强,具有耐旱、耐贫瘠等特点,加快发展蚕桑旱作农业,突出果叶兼用特色,从桑树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等层面持续调整,分别建立桑树种质资源圃、叶桑果比较试验场,全县桑树品种储备已达110个,树种更新换代筛选备选空间不断增大,培育出云桑二号、香金椹、虫草桑等10多种高品质桑果,先后从省内外引进雄蚕、“川山×蜀水”等新蚕品种进行对比试验,桑蚕品种结构不断优化。三是强化科技合作助攻关。积极与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、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、省蚕丝学校、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院校合作,成为全省“科技下乡万里行”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基地,建成盐边蚕桑院士(专家)工作站,在蚕桑产业发展规划、新品引进、开发深加工产品方面联合攻关核心关键技术,科技供给能力加速提升。
优二产,精深加工走“丝路”。为做强产业、提高产品附加值,切实助农增收,盐边县着力对蚕桑进行就地深加工,积极引进宝桑园、四喜农业、黑金椹等20余家蚕桑产业企业入驻,推动产业由“单一利用”向“多元开发”。一是以“果”为引,桑椹成为“新宠儿”。开发桑椹系列产品,新建桑椹汁生产线2条日产桑椹汁400吨,新(扩)建低温冻库10家每天可产冻果200余吨,延长桑椹的货架期半年以上,实现桑果“身价”翻倍。2023年,实现就地加工鲜桑椹9.7万吨,在2022年7.5万吨的基础上增长29%。二是以“叶”为媒,饲料喂养“蚕宝宝”。建成首条桑叶加工生产线,将收购的桑叶加工成桑叶粉,制作新型饲料专门喂养蚕宝宝,该项目年收购量达2000吨,可增加桑农收入2万元/年,辐射带动4000名村民增收。三是以“丝”带面,蚕茧织出“致富路”。盐边县坚持优茧优价、劣茧低价的原则,结合县域实际,制定《鲜蚕茧仪评收购定级标准操作办法》,引进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—中丝天成(攀枝花)丝绸有限公司,合作生产的“盐边桑椹”取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,“盐边桑椹”与“盐边桑蚕茧”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打响了盐边高品位生丝品牌,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。
拓多产,融合发展补链条。盐边县在培育优质蚕桑基地的同时,还坚持招大引强、招强引优,开发桑椹酒、桑椹宴等新产品,延伸产业链,全链条协作发展,共同开启盐边蚕桑产业多业态发展之路。一是废桑枝育“蘑力”。以粉碎的废弃桑枝作为主料,经科学配制后成为种植蘑菇的菌包,因桑枝富含多种独有的天然生物碱、白藜芦醇、多酚、多糖和黄酮类等营养物质,使得用桑枝屑来作为主要原料培育出来的食用菌,具有了其他食用菌不可比拟的食用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,实现了“一根废桑枝,再造新产业”的致富目标。二是桑入菜烹“美宴”。以桑叶、桑椹、桑根、桑枝菌、蚕蛹等为原材料,精心烹制“椹时美宴”系列3个篇章16道特色菜品,作为“盐边一桌菜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食物展现蚕一生的成长蜕变过程、感受桑全身是宝的食药同源养生效果,进而表达本地丰厚的蚕桑文化、农耕文化和土司文化,让食客通过舌尖上的美食感受“滋味盐边”,被央视CCTV《正点财经》报道。三是延链条求“增值”。成功培育蚕桑产业中省级龙头企业3个,省级以上示范社5个、示范家庭农场2家,建成桑椹原浆生产线5条、桑椹果酒生产线3条、花青素生产线1条、果脯果干生产线5条,产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,产业综合产值屡创新高。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,形成“桑椹采摘+农耕文化+旅游度假”康养线路,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,综合收入过亿元,蚕桑产业链不断延长。
一棵桑树浑身是宝,“蚕宝宝”吐丝生财,废桑枝生出菌菇,桑椹宴带动旅游,蚕丝出口国外……一条以“桑树”为媒的绿色产业发展“新丝路”,正在盐边蔓延开来。